上海品茶网 【第一章 霞飞路的蝴蝶标本(1920)】
1925年的霞飞路(今淮海中路),22岁的唐瑛穿着定制的旗袍走进沙利文咖啡馆。这位沪上名媛能说七国语言,她的"旗袍+珍珠"装扮成为当时摩登女性的标配。据《申报》记载,当时上海约有300位这样的"新女性",她们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开辟出独特的生存空间,形成了最早的"名媛经济学"——唐瑛一次商业剪彩的出场费相当于普通职员三年薪资。
【第二章 岳阳路的文学月光(1980)】
1983年深秋,28岁的王安忆在岳阳路老洋房里写下《本次列车终点》。这位后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,当时月工资仅62元,却舍得花15元在红房子西菜馆请朋友喝咖啡。"我们那一代上海姑娘,把工资的三分之一都花在精神消费上",她回忆道。这一时期上海涌现出47位女性作家,她们用文字重构了改革开放初期都市女性的精神图谱。
【第三章 外滩源的星辰大海(2020)】
2020年,35岁的科技公司CEO林薇在外滩源举办新品发布会。这位斯坦福归来的创业者,带领全部由女性组成的研发团队创造了估值30亿的企业。"上海姑娘最特别的是把精致和强悍完美融合",她穿着改良旗袍演示产品的照片在海外社交媒体获赞超百万。如今上海女性创业者占比达38.6%,在数字经济领域更达到52%,塑造着新时代的东方商业美学。
爱上海最新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