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报记者 李思远】清晨6:15,从昆山南站开出的首班高铁准时抵达上海虹桥站,通勤族王磊只用19分钟就完成了跨城通勤。他的双城生活,正是上海与周边城市"同城化"进程的生动写照。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,这样的跨城通勤者已达83万人次/日,较疫情前增长156%。
交通革命:轨道上的都市圈
在青浦区金泽镇,连接上海与苏州的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工程正在紧张施工。项目负责人张明透露:"这条线路将实现上海与苏州轨道交通的'一票通行'。"与此同时,沪嘉城际铁路、沪通铁路二期等5条跨区域轨道交通同步推进。上海市交通委数据显示,到2025年底,上海与周边城市的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率将达90%。
更令人瞩目的是"数字交通"的创新实践。在嘉定区安亭镇,长三角首个"智能出行枢纽"已投入运营。通过"长三角出行"APP,乘客可一键规划包含地铁、城铁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跨城路线,系统还会根据实时路况自动调整方案。
上海神女论坛 产业协同:从虹吸到赋能
松江G60科创走廊的某生物医药企业实验室里,来自苏州的科研团队正与上海专家联合攻关。"我们在苏州进行前期研发,在上海完成临床试验,产业链分工明确。"企业负责人陈雯说。这种"上海研发+周边制造"的模式已成常态——2025年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中,流向苏浙皖三省的比例达42%,较2018年提升27个百分点。
在嘉善县,由上海张江高新区参与运营的"长三角科创产业园"已入驻企业187家,其中60%与上海存在业务关联。"我们不是被动承接产业转移,而是主动融入创新链。"园区管委会主任王强表示。
服务共享:同城待遇进行时
上海水磨外卖工作室 在昆山市中医医院,上海专家李教授的专家号通过"沪昆医疗云"平台同步放号。该平台已连接21家上海三甲医院,累计服务患者超50万人次。教育领域同样突破不断——上海交大附中嘉善实验学校、华东师大附属南通学校等12所跨区域合作学校陆续开学。
生态共保:绿水青山的共同体
太浦河上,沪苏浙三地环保执法船正开展联合巡查。这条流经三地的河流,曾经因"各管一段"饱受污染困扰。如今,通过建立联合河长制和水质数据实时共享平台,水质达标率从2018年的65%提升至98%。"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得利、受益者付费。"苏州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。
挑战与突破
爱上海同城对对碰交友论坛 尽管成效显著,社保异地结算、税收分成等制度瓶颈仍需突破。但创新解决方案不断涌现——青浦、吴江、嘉善三地试点"长三角人才绿卡",持卡者可享受三地同等待遇;而即将出台的《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》,将首次以"功能地域"替代行政边界进行规划管理。
从"各扫门前雪"到"共下一盘棋",上海与周边城市正在书写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范式。当行政边界逐渐模糊,功能联系日益紧密,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正在长三角崛起。(全文约3860字)
【专家观察】
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郁鸿胜指出:"上海都市圈的实践表明,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可以形成'正和博弈'。这种以功能联系为导向的区域协同模式,将为全国城市群发展提供重要借鉴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