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首席记者 周明)在静安区石门二路的"智慧养老体验馆",72岁的退休教师李阿姨正在试用最新款的助浴机器人。"比我闺女还温柔,"她笑着调整水温和按摩力度,"关键是能保护隐私。"这个由上海企业研发的产品,现已服务长三角2000多个家庭。
这种"科技+养老"模式正在改写传统养老定义。市民政局2025年数据显示,上海智慧养老产品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,其中长三角协同项目占比达45%。最具代表性的是浦东"银发硅谷",这里汇聚了87家养老科技企业,研发的跌倒预警系统已安装在30万套老年住宅中。
上海龙凤419社区 "养老不是被动接受,而是主动选择。"在青浦长三角养老示范区,项目负责人王教授向记者展示他们的"养老菜单":老人可自由搭配上海三甲医院远程问诊、苏州园林疗养、嘉兴农家乐等跨城服务。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"记忆银行",通过VR技术帮助认知症患者重温故乡场景。
上海喝茶群vx 适老化改造呈现创新突破。记者在徐汇滨江看到,全长8.4公里的"银发友好步道"增设了智能休息站、防滑地面和紧急呼叫系统。数据显示,这类改造使老年人户外活动时间平均增加2.3小时/周。在嘉定新城,由同济大学设计的"代际共生社区"即将投入使用,年轻人通过志愿服务可抵扣部分房租。
上海品茶工作室 区域协作也在深化。每周一班的"养老专列"连接上海与浙江莫干山、江苏天目湖等康养基地。携程数据显示,2025年长三角"异地养老"订单量同比增长187%,其中"医疗+养老"套餐最受欢迎。
周末的杨浦区"老年创客空间",67岁的张伯伯正向年轻人传授他的木工技艺。"这里没有'被照顾'的感觉,"他打磨着手中的作品,"我们也在创造价值。"或许,这正是上海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的最佳注脚——让每个生命阶段都绽放光彩。(完)